2015 精神病展
精神病展——我们,只差了一个世界
展览主题:精神病世界——我们,只差了一个世界
策展人:上海海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逸舒、Sophie、Justine、天佳、Francisco、Christophe、小熊、王欣、芥子、王守英、马良、影子、陈哲、徐为、韩啸、韩人青、韦亦佳、佘雯雯等
展览地址:上海南京西路1601号
展览时间:2015.10.10-2016.01.03
展览介绍
一个由精神病人、天才、艺术家、催眠师、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共同构建的世界;一场颠覆你精神的大脑SPA之旅;一部天才与疯子的诚意之作!
还记得:梵高、莫扎特、华盛顿、希特勒、卓别林、海明威、尼采、纳什、爱因斯坦、甘地、贝克汉姆、张学良、三毛、张国荣……他们是天才,也是疯子!
你是否:一直失恋?爱自拍?特殊癖好?总觉得自己很胖?强迫做一件事?经常睡不醒?觉得生活无趣?被人骂神经?对异性不感兴趣?有过疯狂的念头和行为?
是的,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另一面,幸运的是:这个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是精神病。
从2014年开始,海皮团队历时310天,潜入国内外7家精神病院和2家康复院。接触了220对精神病患者、康复亲历者及其家属。走访了6家该领域NGO及民间公益机构。得到了8位精神科医师及心理专业从业者和4位精神科教授与法律专家的支持。共30多位艺术家和疯狂人士的参与,才有了今天这个展览的模样。
A.敲开精神病院的大门:
精神病院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正常人住里面?会在里面做什么?山脊病院7号房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电击疗法是什么感觉?——我们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18世纪病院,感受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B.和精神病人聊一聊: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精神分裂的幻/听觉是什么?总觉得有人在跟踪他?多重人格可以同时分裂出现几个身份?抑郁心境有多痛苦,为何要自杀?——我们从视、听、嗅、触全感官,打造一个个症状体验空间,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精神病人的疯狂状态。
C.超人降临:
天才与疯子如何诞生?彻底颠覆你的视角和观念?天才作品究竟有多疯狂?——我们精选了这个世界上仅有的疯子和他们的天才作品为你带来一段奇幻旅程。
媒体报道
"精神病世界"展10月10日开展 策划团队"潜伏"入院扮演患者
来源:东方网
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51009/u1a9057188.html
“精神病世界”是怎样的?一个展就能告诉你吗?一个名为《精神病展——我们,只差了一个世界》的另类大展,将于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南京西路芮欧百货内开展,并将持续至2016年1月3日。
这个“由精神病人、天才、艺术家、催眠师、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共同构建”的展览,号称是“一场颠覆你精神的大脑SPA之旅”。事实真的如他们宣传的那么神奇吗?
策展团队潜入病院与精神病患者交朋友
说起上海海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去年11月开展的“失恋展”上海市民一定还有印象。“精神病展”可以说是“失恋展”的姐妹篇。但它观照的不是失恋者,而是人类“失控”的精神世界。
“一直失恋?爱自拍?特殊癖好?总觉得自己很胖?强迫做一件事?经常睡不醒?觉得生活无趣?被人骂神经?对异性不感兴趣?有过疯狂的念头和行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另一面,人人都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展品想要传达的意图。”策展人曹迅告诉青年报记者。
2014年,在筹备“失恋展”的过程中,海皮团队进行了几夜的头脑风暴,规划2015年的大展。“当时我们在一个破居民楼里,想了近200多个社会议题和13类人群的定位。在大家的思维碰撞后,我们一致认为:精神病是13个人群中共有的特性,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另一面。”
当时,合作伙伴Sweet Danger的负责人Henry讲述了他大学同学毕业论文的研究就是关于精神病群体,长达百页的研究报告使他非常震撼。“他曾看到一个精神病人在纸上画了很多圆圈,像大便一样一坨坨的,当时问这位病友:你画圈圈干嘛?病友说:这不是圈圈,这是我看到的山。这时他才觉悟到,这位病友是用俯视的角度画的山,这立马震惊了大家,原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与众不同。当晚风暴过后,我们立即联系了在国外的这位朋友。精神病展就是这么开始的……”
于是,从2014年开始,海皮团队历时310天,潜入国内外7家精神病院和2家康复院。接触了220对精神病患者、康复亲历者及其家属。“为了混入精神病院实际了解,我用尽一切方法手段,假扮病人、冒充家属、走后门等……整整半年多时间,我交了许多精神病朋友,当然还有那些被蒙在鼓里的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姐姐们。我所要找的答案是:精神病院里究竟是怎么样的?里面住了些什么人?他们平时做什么?真的和电影、书本里讲的一样吗?”曹迅将他的感悟都放到了展览里:“看了展后你们就会明白了。”
此后,曹迅又走访了6家该领域NGO及民间公益机构,并且得到了8位精神科医师及心理专业从业者以及4位精神科教授与法律专家的支持,在共30多位艺术家和“疯狂人士”的参与下,“精神病展”呱呱坠地。
“精神病作者”希望让观众去标签化地了解。
如果不说,没有人知道Sophie曾是一名精神分裂患者,病情严重时根本无法下床,病情稍微稳定点时她会主动下床,但即使双脚落地,她莫名地要为究竟是左脚先还是右脚先跨出第一步而苦苦挣扎一天,以至于不能走动。除了这些,大量的药物治疗,使她记忆和身体受到影响。
“我用橡皮擦出了这片海。” Sophie向青年报记者介绍了自己展出的画作《大海》,“海是我在房间里想象出来的。当时我在香港接受治疗。”Sophie从小在中国香港长大,1996年末,13岁的她进入医院接受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当时的她用铅笔屑将纸涂满,在黑色的背景中擦出了一片“蔚蓝大海”。
如今的她已是康复亲历者,也是消除精神病偏见与歧视的NGO成员。“我想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看见,所谓的精神障碍和精神病是有区别的。让人体验到另外一个世界。”Sophie相信通过这个展览,透过患者们的作品,观众可以“去标签化”地了解精神疾病患者。“这次还展出了一个《去症辞典》。我们工作坊的成员一起用有趣的说法,重新诠释各类精神疾病。”
“四面围海,一片纯蓝,我用橡皮擦把这片海擦了出来,盼望着能早日出院。”她说道。康复后的Sophie更是积极地编制多本刊物,参加多种活动,积极改善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误区,展览中的《去症词典》就是她几年的积累,她采访了许多人,让更多的人用非医学化的方式命名各类精神疾病,有趣好玩,最关键的是她把医学上的命名去标签化了。“我们社会何尝不应该去掉有色眼镜看待一切呢?精神病不是病,只是个性不同罢了。”
来自上海的“影子”是伴随焦虑抑郁症患者,这次他的摄影作品也参加了展出。“两年前我接触摄影,想让自己好起来。”他用抽象的黑白照片展示内心的孤独、对生活的希望和情感。“这两年我一直参与互助组织,在研讨论坛上认识了策展人。他们觉得我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和市民共同沟通。”
接触摄影的两年里,他学会了如何带着抑郁症好好地生活下去。“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是和更多人沟通的机会。我会学着如何带着抑郁好好地生活下去。”
“精神病世界”展些什么?
青年报记者留意到各展区的名字十分古怪:《再现十八世纪山脊精神病院7号房间》、《病院里的天才作品和疯子的世界》、《催眠治愈空间》、《小仙女的神经世界》……其实,展品多为精神病患者与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摄影、绘画、装置作品等,以及一些体验式的行为艺术。